7月3日,我校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决赛圆满落幕。党委委员、副校长马万锋,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

全校联动,参与规模彰显创新活力
学校从AI赋能、教师培养、思维启发、团队打造四个维度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本次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全校10个二级学院、900余支团队踊跃报名。

经过校级初赛的激烈选拔,14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并通过路演形式展示创新方案。
精心组织,构建“以赛促创、以评提质”教育闭环
为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于6月20日至7月3日集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和立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初赛和排位赛四项主题活动,形成全链条培养体系。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评审会上,14个结题项目完成成果汇报并获专家优化指导,19个新立项项目聚焦行业需求,为科研实践注入新动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初赛中,900余支团队围绕智能技术、乡村振兴等领域提出创新方案,选拔出一批优质项目;排位赛作为校级初赛的延伸,进一步筛选项目,为冲击省赛筑牢基础。
评委组从个人成长、技术创新、商业价值、团队协作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审,最终确定推荐省赛的排位成绩,该成绩将作为省赛推荐项目的重要依据,后续学校将启动针对性培育。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
四项活动的联动开展,是学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评审-初赛-排位赛”的递进式培养模式,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分层培育,更推动了“课堂知识-科研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落地。此次系列活动的举办,既是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集中检验,也为学生搭建了从创意萌发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平台,极大激发了师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校赛的结束,意味着更高水平备赛的开始。学校将持续整合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兼具技术创新性与社会价值的项目,帮助团队补短板、凸亮点、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文/郭洁 图/郭洁 审核/杨多海 来源/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