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农业与生态学院的志愿者们,奔赴榆中县现代寒旱农业粮食核心示范园,开展“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以知识授农、田间实践、农机认知、种子处理存储等行动,为寒旱农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知识授农,播撒科技火种。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化身“农业知识传播者”,在示范园开展知识授农环节。他们围绕寒旱地区农作物种植特性,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向当地农户进行细致讲解。通过发放农业科普手册、现场答疑解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农言农语”,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要点,为作物高产筑牢知识根基。
田间授课,深耕实践课堂。田间地头成为特殊教室。志愿者们深入马铃薯等作物种植田,开展“田间授课+深度体验”活动。老师们结合作物生长阶段,讲解田间管理技巧,示范如何识别作物生长异常情况。同时,志愿者们亲身参与除草、查苗等农事操作,在实践中深化对寒旱农业生产的认知,也用行动为农田管护添力,让“理论+实践”助力作物茁壮成长。
农机认识,解锁科技密码。在示范园农机展示区,志愿者们开启“农机探索之旅”。通过讲解牌与实际设备结合,了解双垄沟覆膜机、足墒密植条播机、垄沟覆膜穴播机等农机的核心特点。从“秋季覆膜、春季种粮”的时序创新模式,到保墒锁水、抢墒高效的作业优势,志愿者们深入认识农机如何破解寒旱地区耕种难题,感受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对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意义。

种子处理存储,守护丰收希望。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志愿者们参与种子处理存储环节,学习筛选、晾晒、仓储等流程。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升种子纯度、活力,掌握合理存储条件,确保种子质量。这一环节,让大家深知种子处理存储对后续播种出苗、作物产量的关键影响,以专业行动守护丰收“源头”。

此次三下乡活动,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姿深入寒旱农业一线,用知识、实践为农业发展赋能。他们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青春在沃野间闪光,期待更多青年力量投身农业实践,书写科技助农新篇。
(文/苗欣 图/苗欣 审核/杨多海 来源/农业与生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