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意义
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这份荣誉凝结着学校党委带领广大教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智慧和汗水。回顾百年办学历程,官方网站-www.9428.cn-太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守“三农”情怀,不忘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三农”事业的初心,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重农助农,培人育人,惠民利民,始终履行作为甘肃省最早的职业院校的“为农”担当,是甘肃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度高的学校。
学校立足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办好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实施“百万扩招”工程,加快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紧紧围绕“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人才目标定位,对接区域化乡村“五大振兴”资源和农村一二三产生态链,主动服务“ 三农 ”,助力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为甘肃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二、做法与成效
(一)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
学校传承70多年农类专业办学优势,在园艺技术、畜牧兽医、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传统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学校以甘肃省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为契机,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基于“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构建了包含现代农业专业群,增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旅游管理(乡村旅游)、物联网应用技术(智慧农业)等专业(方向)。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熟悉甘肃省情特点和农业、农村、农民情况的优势,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扩招专业对接甘肃区域优势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合理确定经济信息管理(乡村干部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作物生产技术(中药材栽培与加工、蔬菜栽培方向)、园艺技术(花卉、果树栽培方向)、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9个特色优势专业,开展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学历提升和技术培训;持续开展小麦、胡麻新品种选育,服务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依托和平校区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式”科普基地,有效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取得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专业群服务产业典范”任务标志性成果1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坚持服务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围绕国家战略、西部薄弱产业和甘肃“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了“科技+专家+企业+村组织”服务农业农村机制和激励制度35个,承担并完成了“863”攻关、“948”引进、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等国家项目16项,学院被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当选为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入选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树起了陇原大地职业农民培训的一面旗帜。建立了“陇东行”苹果技术服务、“下陇南”菌类新产品开发、“走河西”设施农业服务、“入甘南”养殖技术服务等6大品牌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指导培训90多万人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校地行企协作乡村振兴典范
紧紧围绕“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人才目标定位,对接区域化乡村“五大振兴”资源和农村一二三产生态链,遵循成人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现代农业知识、岗位技术技能、大国农业情怀”三维度培养适合需求的乡土人才。凝练和提升承担的甘肃省教育厅系统“职教精准扶贫、村村十件事”行动计划、甘肃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先锋讲堂工程经验和做法,从专业与课程、岗位与能力、供需与生产、产品与技术等结合点和逻辑点切入,践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双培工程”,培育技能培训精英团队和协同创新技术团队,积极服务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指导庆阳、定西、兰州、陇南等13个市的农民合作社等上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运行,指导甘肃中天集团、甘肃元生农牧科技公司等研发新产品21个,服务到款额1000多万元。对定点帮扶的陇南市文县,开展高考助学、种植养殖产业培育、扶贫车间建设“三大行动”,对环县职专、靖远职专、文县职专等开展“3+1”帮扶行动,实施教育脱贫成果巩固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转化为乡村致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着力把村干部培养成产业致富带头人,把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基层组织干部;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把退役军人培养成军民融合产业致富带头人,把小微企业经营者培养成地方特色产业创业“领军”人才,走上了产学研创融合、校政行企合作培养复合型扩招人才之路。在学校《甘肃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中,将按计划落实“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三强三型”新时代乡村干部。建立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和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提出职教服务乡村振兴方案。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工程,以乡村治理实际需求为导向,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招录,成立扩招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院领导牵头率队分别赴陇东、陇西、陇中、陇南和民族地区开展乡村人才培养调研和扩招政策宣传。与临夏州等8个市(州)县委和政府,与定西市畜牧局等6个市县行业管理部门,与庆阳南梁缘公司等12家涉农企业,与兰州市等3个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与西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13个中职学校建立扩招联合联动招生培养机制,全额免除每生每年学费4500元,部分市县、企业提供扩招学生交通食宿费用,解决因经济困难而无法上学的问题,让职教扶贫落地生根。
(三)紧贴地域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协同育人活化三教改革
坚持“内配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全面统筹和优化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人力资源,选拔校内“双师型”教师,聘用合作市县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和技术能手137名承担教学任务。建立“双导师制”,每位扩招学生既有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又有所在地行业专家指导。建立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每门课由3-5名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师生“进实训基地、进田间地头、进企业生产线、进孵化园区”,实施模块化现场教学。
紧紧围绕扩招学生特点,教学资源对接扩招学生需求,重构“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网络资源+活页式教案+专项实用技术读本”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针对扩招学生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喜闻乐见的身边案例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强化课程的易懂性和课程思政的针对性,让课程活起来。以专业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发自编教材、专项实用技术读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专业教学资源。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培养原则,研究建立了“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学分积累、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 “集中授课+网络教学+自主学习+岗位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开展线上学习、作业测试、交流研讨、答疑辅导等过程性评价,与线下笔试、技能考核、技能等级置换学分等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扩招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库和学习效果“画像”,全过程监控学习质量。
紧紧围绕扩招学生培养目标,对接教育部扩招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校政行企共同研讨、编制、审定9个扩招专业11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地方和产业发展个性化需要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乡村干部班建立了“平台+特色”的课程内容,设置了农村政策法规、社会调查与统计应用、财税基础知识、现代种植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也依据区域化差异将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融合课程内容融入农业经营与管理、合作社运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核心课,同时拓展了乡村规划与生态保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专业课。